你知道中国的左拉吗?2月6日上午,太原好老师教育游学团组织30余名师生来我馆参观学习,聆听李劼人故事,了解李劼人生平。
“菱窠”是什么意思,“菱窠”是怎么来的?同学们充满了好奇。“菱”是一种草本植物,生在池沼中,根生在泥里,果实是菱角,这里指的是“菱角堰”——李劼人故居大门外的水塘。“窠”是鸟兽昆虫的窝,因为是用茅草和树枝做的,这里指的是“茅屋”的意思。“菱窠”即是“菱角堰旁的茅屋”。1938年,李劼人为避日本飞机轰炸,在成都东门沙河堡修建了一所用来疏散的房子。因为这所房屋面临菱角堰,故起名为“菱窠”。
以前的茅屋为什么现在变成了瓦房,一位同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因为菱窠的茅屋多次漏雨,甚至李劼人收藏的书籍、字画曾经被淋湿,于是在1960年4月,经历3个多月的改建,李劼人用稿费将正楼房的茅屋改造为瓦房。目前看到的菱窠正楼房即为1960年7月改建后的格局与样貌。李劼人去世后,根据其遗愿,亲属将菱窠及李劼人历年收藏书籍28225册、宋元明清及近代字画1205件捐赠国家。
在我馆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游学团的师生重点了解了李劼人的生平故事。李劼人是著名作家,他创作的大河小说三部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等三部文学作品,生动呈现甲午中日战争后到辛亥革命爆发近20年间四川的社会百态,成都的方言俚语、风景名胜、美食文化、茶馆文化等在他的笔下形象化地展现了出来。李劼人还是法国文学翻译家,一生翻译法文长篇小说9部,促进了中法文化的交流。李劼人还是爱国的实业家,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担任嘉乐制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他在公司主持设立了“文化事业补助费”,资助大中小学、孤儿院、文化团体、贫病作家等,无偿回馈社会。新中国成立后,李劼人被委任为成都市副市长,他在干部登记表上写道:“愿作一个有益于人民大众的肥料及踏脚石。”
李劼人的光辉生命事迹与无私奉献精神感染着参观的同学们。“肥料是滋润土地的,踏脚石是起支撑作用的,这表现出李劼人爷爷成就别人、奉献自己的精神。”一位高年级的同学说道。同学们也纷纷表示要学习劼人精神,培养自己良好品德,不负新时代,不负少年光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