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由成都市锦江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成都市锦江区狮子山街道办事处、成都市锦江区融媒体中心、锦江区纪委监委驻区委宣传部纪检监察组主办,成都市李劼人故居纪念馆、成都市锦江区图书馆、成都市李劼人研究学会、成都东门市井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承办的第25期菱窠读书会暨“李劼人作品中的春节与民俗”主题活动举行。文学博士、内江师范学院文学院钟思远老师作为嘉宾应邀分享,李劼人研究爱好者、菱窠读书会书友、青年志愿者、中小学生等80余人参加活动。
李劼人说“春节”
李劼人的作品中呈现着丰富的清末民初成都的春节文化。首先是春联,东大街的每家铺面“全贴着硃红京笺的宽大对联,以及短春联,差不多都是请名手撰写”;其次是灯笼,正月初八起,“成都各大街的牌坊灯便竖立起来”,“东大街各家铺户的灯笼最为精致,又多,每一家四只,玻璃彩画的也有,而顶多顶好看的总是绢底彩画的”;再次是游园的习俗,“武侯祠只有在正月初三到初五这三天最热闹。城里游人几乎牵成线地从南门走来”。钟思远老师进而分享了春节的来由与春联的缘起。“西汉时期四川阆中学者落下闳主持制定《太初历》从历法上规定‘元月即春节’,并延续至今。”后蜀的孟知祥亲自书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一对联,意思就是“新年享受着先代遗泽,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开创了中国人春节贴春联的传统。
李劼人说“节日民俗”
李劼人的文学作品还呈现了其他成都的其他节日民俗。“二月十五,老子生日。赶青羊宫,花会,市集。”“端阳节是三大节气之一,万万不可胡乱过去。到初五一早起来,将一绺菖蒲,一绺艾叶,竖立在门前……各人吃了粽子、蛋、白煮的大蒜,又各喝了杯雄黄烧酒。”“中元节的正日子,是七月十五日。如其不有下面要叙述的一件事,各街的盂兰会,一定办得很热闹,钱纸烟焰,会把全城笼罩了的。”“中秋是晚间的节”,“香蜡纸帛,月饼麻饼,依然是要买在家里,预备着到断黑时,不管有月亮没月亮,也一定要当天陈设出来,当天磕上几个头的”。
钟思远老师总结说:民俗是人类文化的活态传承,维系着人类的根性情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民众在传承优秀民俗的过程中,顺应着时代的发展,积淀着历史的乡愁。民俗传承发展体现了人类文明多元化的生命力,不同民俗的共存共荣增强着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凝聚力。
李劼人对地方民俗学的贡献
1924年8月,李劼人结束了在法国的勤工俭学,回到故乡成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地方文化事业与社会建设中,对地方风土民情的关注终身不渝。他不仅在小说巨著“大河三部曲”中描绘了丰富多彩的成都民俗,更用散文、杂文等形式对四川的历史与民俗进行了详实的记录。李劼人所撰写的《说成都》《话说成都一条街》《话说成都城墙》《漫谈中国人之衣食住行》等地方文化著述逾二十万字,包含着许多四川不同历史时期民俗形成和发展的内容;所抄录整理并作注释的《旧账》是考察四川民间生活史的一份具有特殊意义的资料;所参与创办的杂志《风土什志》(月刊)和《四川时报》副刊《华阳国志》均是聚焦于研究、介绍四川地方文化的传播阵地。同时,在李劼人收藏的古籍文献、图书字画中,地方文献、地方文艺作品自成系统、价值突出,对后世研究成都和四川的历史文化、社会民俗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李劼人作品中的春节与民俗”主题活动是2024年成都市春节文博活动暨锦江区“春到万家”系列文化活动的一部分,旨在传承成都历史文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惠民和书香锦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