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读者网》,第一读者客户端,《今日头条.文化》文化沙龙现场 | 阅读李劼人
2016-06-17 21:33
1891年6月20日(农历五月十四日),四川华阳(今属成都)一户姓李的普通人家中,一名男婴呱呱坠地。因刚过端午,故小名“端端”;又因黑瘦,被戏称为“猴子”。据李家“正大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排辈,其学名为李家祥。14岁时,自改为李劼人。一个对中国文学史影响深远的名字就此诞生。
李劼人是中国现代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也是中国现代重要的法国文学翻译家、知名实业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代表作品《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天魔舞》等长篇小说,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熔铸大时代的革命风暴,郭沫若称他为“中国的左拉”,巴金赞他为“鲁迅 、茅盾之后第一人 ”。但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历史性的断裂和误读,李劼人及其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遭到冷落和遗忘,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学界的努力,李劼人和他的作品终于重新获得了社会的肯定。
2016年6月20日,正好是李劼人诞辰125周年。6月17日下午,在他的家乡四川成都,一场由锦江区委宣传部、锦江区文化体育广电和新闻出版局主办,成都市李劼人故居纪念馆、成都市李劼人研究学会、成都方所书店共同承办的“纪念李劼人先生诞辰125周年系列活动”在方所书店正式启动。活动主要由两部分组成。6月17日至26日,“李劼人的文学道路”主题展在方所成都店展出;6月17日,“李劼人与成都”文化沙龙在方所讲座区举行。巴蜀文化研究专家袁庭栋先生、成都市李劼人研究学会会长王嘉陵、成都市李劼人研究学会秘书长张义奇先生和成都市李劼人研究学会副秘书长王菱共同探讨了李劼人对成都历史研究所作出的贡献及其对成都文化的影响,在大家的侃侃而谈中,一个真实而立体的李劼人渐渐向我们走来。
活动现场
一个人,一座城
袁庭栋对李劼人作出一个极高的评价:他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对四川文化贡献最大的人,没有之一;迄今为止,四川所有高校的历史教授、专家学者对成都文化的研究都没有能够超越李劼人。
这不是一句简单的夸赞,而是对李劼人终其一生保护发展四川文化功绩的高度概括。
李劼人和很多其他作家不一样,他不仅当过作家,年轻时还当过民国初年的县衙职员,到法国留过学,当过报人、教授、餐馆老板甚至实业家。抗战时,四川作为大后方,负担着为全国提供后勤保障的重担,当时为全国各地供应纸张的嘉乐纸厂,就是有李劼人及其朋友共同创办的。人民南路,直通天府广场,是成都每天交通最为繁忙的道路之一。这条被誉为“天府第一路”的大道,就是在李劼人担任成都市副市长的时候主持修建的。在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他坚持将路修成现在的规模,此后,成都的城市交通高速发展,但人民南路的宽度却始终如一。
凡此种种,只是李劼人为成都发展作出的一部分贡献。在文化领域,他更是功不可没。
在如今的李劼人纪念馆中,收藏着1200多幅字画,其中大部分是本土艺术家的作品,其年代最早可以追述到元代。在四川省图书馆中,有两万多本藏书由李劼人私家藏书捐献,皆为四川历史有关的文献。
杜甫草堂创建之初,李劼人建议当时的工作人员不仅仅要开放几间茅屋,更重要的是搜集杜甫及其相关研究文献,于是,在他的帮助下,杜甫草堂很快搜集到2万余份杜甫相关文献,居全国之首,甚至有北宋年间研究杜甫诗集的宋版书。
1957年,正是在李劼人、巴金、沙汀三位四川文学大师的帮助下,川剧名旦廖静秋强忍病魔的折磨,终于完成我国川剧史上第一部彩色艺术片《杜十娘》,为川剧艺术留下了一份珍贵的遗产。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李劼人一生都将热情献给了故乡,献给了一个叫成都的地方。
作品里的家乡情结
李劼人在他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大河三部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中,描绘了以成都为中心的四川社会自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后的人际悲欢、思潮演进和政治风云。这也成了不少评论家对李劼人作品的重点解读线索,比如郭若沫称之为“小说的近代史”。《死水微澜》是李劼人最具代表性的长篇小说。通过袍哥头目罗歪嘴和教民顾天成以及蔡大嫂三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塑造了蔡大嫂这一封建桎梏下极具叛逆性的形象。而在作家原生态的亲切叙述中,成都小镇的风土人情、饮食文化也跃然纸上。所以,他不是写了一个传奇故事,不是塑造了几个人物形象,而是把一幅活生生的成都民俗画卷捧到了读者眼前。 “每日吃了饭后,便从西御街走进满城的大东门。果然是一道矮矮的城墙之隔,顿成两个世界:大城这面,全是房屋,全是铺店,全是石板街,街上全是人,眼睛中看不见一点绿意。一进满城,只见到处是树木,有参天的大树,有一丛一丛密得看不透的灌木……”这是小说《死水微澜》顾天成眼里的成都,也是李劼人留给成都人的百年记录。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跟一般文学“史诗”多描摹英雄不同,李劼人的小说不为英雄树碑立传,而是刻画像蔡大嫂、罗歪嘴这样的市井小民。跟清末民初很多大声疾呼声泪俱下的作品不同,他细细地写那个大时代里的各种人是如何变化,如何感应时代冲击,不去设定“好人”或“坏人”,也没有道德说教,没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死水微澜》至今为人津津乐道,并不在于它写了历史,而在于它将时代风云寓于人物遭际,并成功地塑造了像蔡大嫂这样惊世骇俗、具有奇异脱俗性格魅力的女性形象。
事实上,李劼人的小说多从生活出发,描写市井百态,其中很多故事,都曾是他的亲身经历。
读中学时,他曾以附属中学学生代表的身份参加辛亥四川保路运动风潮,这个故事,后来在《大波》中进行了多角度的描写。
20世纪30年代,他开过一家名为“小雅轩”的餐馆,生意十分火爆。一个军阀一位他发了财,于是绑架他三岁的儿子,李劼人不得不破财消灾救回爱子。但后来,这位军阀却成了《死水微澜》中袍哥罗歪嘴的原型。
他总是认真观察社会百态与市井生活,因此,他笔下的人物总是那么真实生动。如今再看李劼人的作品,望江楼、武侯祠、劝业场等地名总让人感到熟悉,还有书中常常出现的成都方言,也会让读者会心一笑。更有甚者,他甚至在翻译法国文学作品时,也会在其中加入成都方言。
李劼人之于成都,就像老舍之于北京、沈从文之于湘西。无论何时,中国文学史始终不应该将他遗忘。阅读李劼人,就是阅读一部老成都的变迁史。
(读者报客户端记者 董小玥 现场报道)(本文参考资料:《李劼人:曾被遗忘的文学大师》张杰/文、《李劼人,被忽略的“中国左拉”》唐山/文、《成都牛人之李劼人:一座城市的记忆>/文)
链接: http://cd.qq.com/a/20160620/023508.htm?pc=&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